从红细胞流变特性的变化探讨“不通则痛”的实质

李小兵卢军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不通则痛”的实质。

方法:

观察偏头痛患者的红细胞流变学、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变化,并与健康人作对照。

结果:

偏头痛患者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血液流动呈高粘高凝状态;

甲皱微循环表现为流态异常、袢顶瘀血、异型管袢数量增多、红细胞聚集、管袢长度缩短、开放管袢数量减少、袢周渗出等。

结论:

偏头痛患者红细胞流变特性的改变是偏头痛患者“不通则痛”的本质之一。

 

为了解偏头痛“不通则痛”的实质,本文以红细胞流变学、血液流变学与甲皱微循环为观察指标,对50例偏头痛患者与50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确诊。偏头痛诊断按照1992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标准和1988年新的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共观察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654岁,平均366±76(x±s,下同);病程10个月~15年,平均62±22年;发作期(头痛发作3d)28例,其中典型偏头痛4例,非典型偏头痛24例;间歇期22例,其中典型偏头痛3例,非典型偏头痛19例。对照组选择无发作性头痛病史的健康体检者50例,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1855岁,平均376±8 1岁。

12观察指标及方法:

红细胞流变学、血液流变学检测所用仪器为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LG-B-190型红细胞变形聚集仪、R-80型血液粘度仪。方法参照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血液流变学组提出的对临床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指导意见:清晨空腹于肘静脉用8号针头抽血5ml,以EDTA0 3mg(烘干剂)抗凝,专人操作。甲皱微循环在室温22℃~28℃条件下,使用中国徐州医用光学仪器厂生产的WX-6型多部位电脑微循环显微镜,以高压汞灯为光源,放大120倍,由专人观测并记录左手无名指甲皱微循环各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流态、袢周状态等的变化,结果按照田牛氏加权积分法进行计算,凡总积分值超过2分者为微循环异常。

2结果

21偏头痛患者红细胞流变学的变化特点

偏头痛组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详见表1

201512132018488289.jpg

22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

偏头痛组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等指标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详见表2

201512132019291321.jpg

23偏头痛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变化特点:

偏头痛组50例中42(900)有程度不同的甲皱微循环异常,主要变化为流态异常(884)、袢顶瘀血(856)、异型管袢数量增多(788)、红细胞聚集(726)、管袢长度缩短(684)、开放管袢数量减少(663)、袢周渗出(566)。偏头痛患者其甲皱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及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详见表3

201512132020049706.jpg

3讨论

“不通则痛”在中医临床上作为重要的病理机转被广泛应用,它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其基本的共识是:由于寒凝热郁、痰结湿阻、血瘀气滞、食积虫聚、跌打损伤、气血亏虚均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发生疼痛的病理变化,引起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并认为气血运行障碍是疼痛的变化基础,疼痛是气血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从本文的结果来看,偏头痛患者在血液循环方面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①偏头痛组患者的红细胞流变特性异常,是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的主要原因。红细胞的聚集状态是血液在低切变率下影响粘滞性的主要因素,而红细胞的变形性则是血液在高切变流场中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红细胞聚集增强,可导致循环血液长期处于滞缓状态,微循环灌注不足。

②偏头痛组患者的血液呈高粘高凝状态,反映了偏头痛患者血液的粘滞性、凝固性、浓稠性均异常增高。由于偏头痛患者血液的这种高粘、高凝状态,可引起血液流动性质的改变,如血流阻力增大、血流缓慢。

③偏头痛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异常。事实上,红细胞流变特性异常、血液流动性质的改变正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尤其是微循环障碍的基础。偏头痛是典型的痛证,常反复发作。中医学认为,“久痛入络”,“久痛必瘀”。所谓的“入络”和“瘀”是指由于长期的疼痛会影响血脉运行、气机不畅导致气血、经脉运行瘀阻,闭塞不通。偏头痛患者红细胞流变特性异常、血液高粘高凝状态及流动性质的改变、微循环异常,皆可理解为“不通”的实质之一。

上一篇:流体切应力作用强度对内皮细胞IL-8生成的影响    下一篇:血流剪应力、生物力药理学与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