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紧张及其对策

王林曾晓立林立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02期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职业卫生与环境医学研究所!山东济宁272013

济宁医学院职业卫生与环境医学研究所!山东济宁272013

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或称职业应激,一般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之间失衡而出现的(可感受到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压力,以及由于不能满足需求而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性紊乱。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劳动条件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世界正在成为紧张的世界。职业性疾患的发生趋势逐渐由躯体性疾患向精神性、心理性疾患发展。我们知道,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劳动者的职业结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已经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提升效率、追求效益和提高职业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的要求更加强烈,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有时却更加突出;在一些职业危害受到控制的同时,新的职业危害却不断发生;经济一体化(globalization)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也伴随着工业生产中的职业危害转嫁(hazard transfer);激烈的竞争有利于雇主和雇员素质的提高,但也突现了社会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也伴随着已知或未知、显现或潜在、近期或远期的健康效应;劳动者个体和群体健康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又可能出现新的对健康有危害,对工效不合理的行为和习惯。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提出了“人人享有职业卫生”的全球战略。职业紧张对职业人群和劳动者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已成为职业卫生、行为医学、心理卫生的迫切问题。人们从提高劳动能力和职业生活质量,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待这一问题,而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重视。近期在“健康的工人,健康的工作场所(healthy worker,healthy work place)”口号下,召开的二十六届国际职业卫生大会(ICOH'2000)即反映了这一趋势。在大会的主题报告和许多发言中都涉及了这一领域,会议还组织了“劳动组织与心理社会因素”、“失业与健康问题”、“老龄化与工作”、“心血管疾患与职业卫生”、“肌肉骨关节疾患”、“神经毒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等专题讨论,都反映了对职业紧张及其影响控制的研究成果。

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紧张的动因模式有:人-环境适应模式(person-environmental fitmodel,P-E fitmodel)和工作寻求-控制模式(job demands-control model,JD-C model)。前者强调主观的人(指人的动机和才能)与主观的环境(感受到的供给和要求)不能适应;后者则强调工作需求与劳动者自我控制之间的不能平衡。以此分析工作场所和劳动过程能引起职业紧张的因素(occupational stressor),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工作任务,如工作量超负荷(quantitativeoverload),工作质量负荷不足(qualitativeunderload),缺乏控制,工作责任重大等。

2.劳动组织,如结构不合理,时间、进度不当,单调重复操作,轮班作业,计件付酬,兼职过多等。

3.工作环境,如照明不良,噪声超标,空间狭窄,环境脏乱、危险,及其他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

4.职业经历,如工作调动,晋升挫折,降职降级,待遇不满,解雇失业,退离岗位等。

5.人际关系,如职责不明,任务冲突,缺乏信任,竞争对抗,交往困难,角色转变,关系失调等。

6.个人和社会因素,如个性特征,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心理素质,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等均可影响对职业紧张因素的敏感性。

过度的、持续的职业紧张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工作能力和职业生活质量都是十分有害的。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引起疾病、缺勤和生产能力下降。ILO估计,发展中的各国各种原因所致工伤损失超过GDP的百分之10,如能把工伤降低百分之50,所挽回的经济损失足以抵偿外债。美国每年用于职业紧张所致疾病的费用高达500~1000亿美元,而由于职业紧张引起的缺勤和生产率降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000亿美元。在日本,百分之60的缺勤是由于长期身心紧张所致“过劳”引起的。职业紧张引起的生理反应,则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凝时间缩短、皮肤生物电反应增强、血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儿茶酚胺浓度升高等。研究表明,职业紧张是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肌肉骨骼疼痛综合征的发生。

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则更为明显,伤害后的应激反应和群体性心源性疾病是两类特异性紧张有关疾病;职业紧张与精神障碍间的联系已经证明,如工作压力大、监督控制过严、缺乏自主权和缺乏透明度等紧张因素与焦虑、抑郁等精神综合征有关。职业紧张还可引起行为改变,如过量吸烟,酗酒,情绪消极,缺乏自信,怠工旷工,频繁就医,药物依赖,不愿参加集体和社会活动等。

Rantanen教授在ICOH'2000的主题报告中,将职业紧张的来源、反应及在个体和组织水平上的影响归纳如图1:

20140102165521326.jpg

职业紧张的控制对策

职业紧张往往是持续的,动态的,多方位的,是涉及到多领域的复杂现象。预防和减少职业紧张的措施一定是综合性的。劳动者,管理者,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方可奏效。控制或消除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紧张因素,提高劳动者的适应和控制能力,是减少职业紧张危害的根本途径。

干预、控制职业紧张的措施,表1可供参考。

201401021653532862.jpg

从职业医学的角度,职业紧张的测量和评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和评价标准,多采用测试量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估计和评价紧张反应的水平。比较常用的有紧张自评量表(stress check list for self,SCLS),Mclean’s工作紧张问卷(Mclean.s work stress question naire),职业紧张调查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OSI)和工作控制问卷(jobcontrol question naire)等。这些量表多为国外提出,其实用性和评价常模仍需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瘀证    下一篇:职业紧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